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

半导体 综合生活 17

转自:防城港发布

我市首家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创建。

广西新港湾水下爆炸技术与应用广西院士工作站成功备案。

中越(东兴)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跨境数字贸易创新中心成立。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海外工作站(越南)建成。

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广西华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项目双双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港口区获得全国创新百强区称号……

2023年度,我市科技创新成效斐然,新增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2.15亿元;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28项,新增经济效益124.0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149.95亿元。

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第1张图片-深圳市华雄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市科技创新持续向好。

服务实体经济激发新动能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市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第2张图片-深圳市华雄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首辆5G无人驾驶移动云舱亮相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聚焦产业,精准发力。针对我市“4+5”产业布局,精准编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并设立了重点研发专项。近三年市本级安排预算资金5000万元,支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带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54亿元。我市积极争取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用于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的项目资金4632万元。通过科研和技术对接活动,我市成功开发了50个新产品,推广了190项新技术和新成果,专利授权量达到了1552件。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被列入自治区“科技尖峰”行动项目,是全区唯独一个高端铝合金新材料领域立项项目,项目的实施对铝产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第3张图片-深圳市华雄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小藻农业科技公司——海洋微藻养殖及应用产业示范区。

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市创新型企业的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24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其中,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和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双双荣获2023年度“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和“创新能力企业十强”称号,成为广西民营类和国企类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典范、标杆。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推出了高附加值产品,还成功研发了广西首台20吨级5G+智能重载运输机器人。防城港澳加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和广西小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我市落实了多项政策,向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950万元,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同时,我市还联合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对接活动,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

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第4张图片-深圳市华雄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

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华龙一号”项目。

优化创新环境涵养源头活水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市本级及各县(市、区)的科技经费支出总额超过2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15.6亿元,强度达1.61%,位居全区第二。

为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我市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赛事和交流会。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创业者的创新热情,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交流和转化。通过赛事和交流会的平台,我市成功促成了多个产学研项目的合作,为科技创新增添新活力。

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第5张图片-深圳市华雄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防城港市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新增1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防城港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我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市还在积极推动中越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共建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海外工作站,为国际科技合作搭建了桥梁。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成功打造了我市首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两家企业通过自治区级技术中心认定,市气象局成立了暴雨实验室,进一步推动了气象科技的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2023年,我市共完成了128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新增经济效益124.02亿元。其中,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和广西华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项目双双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防城港市气象灾害防御服务中心的科技成果项目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我市近三年在自治区科技奖项上的新突破。县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在不断加强,上思县、东兴市、港口区和防城区都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

人才科技双引擎驱动发展新动力

我市高度重视人才激励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精准聚焦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通过实施重点人才托举工程,我市显著提升了青年人才在科技项目中的参与度,近90%的科技项目均有45岁以下青年人才参与,充分展现了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同时,我市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如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引进汪旭光院士团队等,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入,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我市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培育体系,重点支持企业首席技术官(CTO)、特聘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包括57名企业首席技术官(CTO)、247名科技专家等,他们在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人才引育外,我市还积极拓展科技交流渠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高端资源与我市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组织产学研行动,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科技活动,成功搭建起与国内外科技界交流合作的桥梁。这些科技交流活动不仅推动了我市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也为我市科技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遇。

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第6张图片-深圳市华雄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防城港澳加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在科技合作方面,我市促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项目。例如,防城港澳加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豆粕加工技术研究实验基地,西安交通大学与广西太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联合研发平台等。此外,我市还与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如广西东兴启迪之星孵化器有限公司和越南广宁省创业俱乐部合作共建了中越(东兴)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防城港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在文莱建成了中国—文莱渔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等。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提升了我市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深化了我市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水平。

科技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在我市的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我市以农业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瓶颈攻关,为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在农业科技项目的引领下,我市的海水稻新品种繁育、改良本地水牛等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我市成功研发、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也为我市的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组织96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地深入到我市的各乡村,为当地群众提供产业发展咨询、项目示范推广等服务。科技特派员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也通过与当地群众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他们发展农业产业的热情和信心。

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农村实用技术科技培训活动。例如,东兴肉桂资源培育及种植技术培训班、防城红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等,这些培训班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也帮助他们提高了农业生产技能,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开展了培训活动248场次,受训群众达到了10920人次,受训人员数量创历年新高,实现了全市乡村技术服务全覆盖。

科技扬帆新时代,创新潮涌北部湾。全市科技系统将持续以“2+1”工程为核心,围绕“聚焦前端、协同中间、转化后端”的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聚焦产业研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以上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科技自立筑基石 创新发展铸未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插上“翅膀”-第7张图片-深圳市华雄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记者 卢昭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https://xilinx-hx.com/zb_users/plugin/iddahe_com_news/apis/spider.php?token=672f1d5f6afc9